日前,跟女兒K1時兩位同學媽媽早餐聚會,這一男(J)一女(H)如今都入讀城中兩間名小,分別也是班中尖子。
J的哥哥是個亞氏寶寶,除了情緒、社交問題外,也有中文讀寫困難;就讀傳統名男校的哥哥,過去幾年總算勉強應付到,但升上四年級後,和同學之間差距明顯大了。他無論應付中文課程,以及跟某些同學間的相處都頗有點壓力,尤其是中文科滯後,在傳統名校裡面這種境況,家長沒壓力也是騙人的;中文老師雖然沒有明言,但顯然已經放棄了他!
幸好哥哥英文科出色:當上天關了一度門時,也給他開了另一扇窗:他考入了某國際學校,下學年可轉校了。期望放下中文科、加上走進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教育制度下,哥哥可以找到自己的另一片天空!他媽媽也坦言幸好J優秀,不用她操心,使她可以全心照顧哥哥。帶一個有學障的孩子,那種勞心勞力,不足為外人道!
她亦語重心長的表示:孩子除了學業,人生還有很多其他重要的事情,尤其是親子關係,如果不趁他們還年幼時好好建立,將來就太遲了。
至於女同學H,乖巧、服從而學習能力非常強,是深受老師喜愛、品學兼優那種孩子。為要保持H繼續優秀,她的媽媽也下了不少功夫。媽媽說她向學校提出了一些問題,得到老師的積極回應,所以覺得學校人情味濃,老師很有愛心。只是,H班中另外兩位同學的家長,卻明言學校沒有愛心,老師關顧不足。為甚麼家長們有截然不同的感受?
我們的結論是:在奉行精英制度下,優秀的孩子,往往會得到最大的關顧。
H的妹妹下學年也考入了同一所學校,媽媽自感妹妹沒姐姐優秀,怕她成了學校的隱型人。。。這種擔心也不難理解。
如果單單以學術而言,咱們家女兒目前顯然沒這兩位同學出色,但媽咪一直同意J媽媽所說:學業成績並不是人生所有。
慶幸我們當初為孩子選擇了一間不偏重學術的學校。大半年下來,她適應得不錯,在學校裡一定不是隱型人,而且又有了新朋友;更之,她總算喜愛學習。
作為家長,也心足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