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日學校Inset day,就是香港的教師發展日之類。對於女兒來說,是放假一天;對於媽咪的重點則是:申請了學校支援小組的十分鐘電話對話。
作為總算負點責任的家長,一如之前每次跟老師聯絡前,都會稍作準備:除了整理近來觀察及聽得孩子談及上學及學習相關的狀況外,也特意去問女兒近日上學時有否遇到甚麼困難等。
學校派的色卡,有助閱讀嗎?
沒有。
是顏色不對還是怎麼了?可以向學校要求轉色的。
總之沒幫助。
如果要求學校提供放大版教材、增加字距;行距呢?
總之不關事啦。問題在於即使老師叫我望住他,我眼有望但完全無聽到對方說甚麼。
是語言上的困難嗎?聽不明英語?
不是語言問題——個個字都聽聽得明,但串連之後便不明所以,就是左耳入右耳出了。
嗯嗯,這應該比較關乎上堂時有否專注的問題。
其實家校兩方,都是希望看看怎樣令孩子更有效學習,否則就只是困住他們在校園內,浪費時間了。問孩子到底有甚麼可以幫助她好好學習?她並沒有具體說得出甚麼,往往都回答不知道。作為家長,明白孩子可能未找到幫助自己的方法,但是,如果只是家長和老師努力,反而孩子沒有上心,一切都會是徒然的。
一如之前幾次,都是那位來自香港的女教師致電來,彼此以家鄉話對談。二人傾談了二十分鐘,自覺相當有益有建設性。老師說,她首先欣賞我們的孩子仍會老實地告訴我,她在學校上課時的魂遊狀況,便推算我們的親子關係不俗,亦請我好好利用這優勢去了解並嘗試協助孩子。老師也說,她有去過女兒的課堂,對比起其他要協助的學生,感覺我們孩子的狀況不算太差,起碼肯定有聽得明課堂內容。
意思是:她不是最糟糕的。
這背後的意思,有為我作為家長而帶來安慰嗎?也不見得,總之做好對孩子的期望管理便是。但覺得她的學習動機低落,有時,也懷疑她會以自己無法專心作為托詞而放任著。
然後,便向老師請教一些令孩子上課期間察覺到自己不專心時的實則對策。方法不一定有效,但何妨試著。
收線後,便找女兒好好傾談一下。在提出作為家長對她的期望之餘,更希望她對自己有點要求。
一如以往,和她對談要快、狠、準,一定要短時間內說出重點。然後,還是很快發現她目光失焦,便伸手作勢要打她幾下。
孩子大笑,說,你梗係用你本簿打我啦,點會用手啊?!
媽咪回她一句,笑著說:打在兒身,痛在娘身、心嘛!
孩子答道:我中文唔好,唔知你講乜。但你用手打我、你physically同mentally都痛,而我只係哈哈大笑,有咩用?!
這孩子,是來討債的,嗯嗯。
話題說到最後,便請她努力學習去專心一點,如她對自己亦有這個要求和期望去克服的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