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發到英國前大約一星期,由於已有住址,我們便已提交了小學插班申請。又記得早在三四月時,海綿已提示我們,她大女兒E的班內有一人退了學,正好有一空缺。
到達英國時正遇著學校放復活節假及term break,假期結束後,我們陸逐收到小量有申請的學校電郵,他們都表示沒有空缺。唯獨海綿女兒的學校,及後告知他們有位。於是,我們要求提供一次校訪,好更了解學校。
本以為是一兩天內便安排到的事情,卻沒料到原來恰恰遇上校內舉行SAT(大至就是政府去理解學校教學效益的事情,跟學生派位完全沒關係的),期間不能到訪,於是參觀的事情得安排到幾乎兩星期後。
是日早上,終於到校參觀了。
給我們介紹的是該校收生部職員,記得在電郵接洽期間,她問到我們的英語能力,以便更適切地安排介紹,甚至可以找個學生來充當翻譯。我們明言日常溝通沒大問題,但也沒拒絕有翻譯的安排。
據收生主任所說,校內現有九名來自香港的學生;而據那位六年級來自香港的小翻譯員所說,她班中共四女二男來自香港;又據海綿所說大女兒E的班內只得她一個港人,如咱們丫頭入讀後便有兩人。那麼,應該還有兩名港孩就讀其他級別。如此看來,校內的港孩數量也不算特別多吧!
有個來自香港的六年級用家,我們當然也乘機問了她許多對本校的印象,她都非常正面,而且表示上學很開心、同學和老師都很好等。
參觀學校的其中一個環節,是我安排們到女兒即將入讀的班內觀課。老師當下正在跟學生討論難民移入本國的影響。見全班二十八個學生中,(E恰恰這天缺席)大部分都非常踴躍舉手發言,這跟自己以往讀書時全班鴉雀無聲的光景太不同了!起初,幾個學生的重點都圍繞在對難民有何得益後,老師引導他們細想,當有外國人到來時,對本國有何好處?
對於接收難民的議題,固然牽涉不少人道問題,而老師給予的引導性方向,則令我思索近年不少國家之間的關係:外國的月亮固然不會特別圓、特別大,而每個人當然都有勝於別人之處的同時亦總有自身限制。所謂集思廣益,不就是應該透過互相學習、取長補短嗎?如果老是閉門造車,真是會好處多於壞處??
作為一個C9,我真係識條鐵咩!
如無意外,女兒下星期一便開始上課了。在參觀的這一個小時裡,她大半時間都顯得相當畏縮。怕生是她一個相當明顯的特質,期望即將跟E同班的她,可以更快融入當中。
去完學校參觀後,我們乘巴士外出遊玩,再往韓超買了不少中日韓食品才回家。在歐洲買亞洲食品當然不會便宜,但偶然挑選一些價格相對合理的食品吃一下,也不為過吧!
這天氣溫回暖,晚飯時在露台吃燒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