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暑假,三口子返港四週。
這次我們特意試搭轉機,體驗一下對比起一程十幾小時的航班,當分拆成兩次各七八小時的航程之後,機票固然便宜一點,更重要是會否舒服些?能夠中途下機走走,自覺這種搭乘方式較適合自己。但女兒說直航和轉機於她沒有太大分別,果然後生可畏。
差不多兩年沒返港了,到達香港機場時,看到四處都有熟悉的景像、面孔和文字時,由衷地覺得——我回到家了!但當旅程結束並由香港返到英國機場時,坦言沒有這感覺。
這差不多一個月裡我們住在北區,是一個從沒住過的社區,交通比想像中便捷,無論去港島區或九龍各處,都有巴士直達,車程大約一小時。就算返深圳,都是一小時。唯獨要乘鐵路時,得轉駁一程十分鐘小巴,但也不複雜。不過,這一小時生活圈,始終於我們有點陌生,所以起初要不斷探索並試搭各交通路線,以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外出方式。幸好如今科技先進,手機程式亦幫到忙。唯獨不少小巴司機總是在追趕時間表似的,最初乘搭某路線時問問司機是否上對了車,但對方只是告知她已遲開了一分鐘,便著我們趕快坐好。又記得試過因未太肯定是否下車地點而多問一句,阻延了應該有二三十秒吧,便被司機破口大駡。當時也沒有覺得太委屈,就是深深感受到服務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之餘,亦覺香港人普遍都有太大壓力了。
最初幾天,明顯地要調節步伐:在英國乘搭巴士時,我們往往都是等到巴士到站才施施然起來再慢慢下車,但香港的巴士嘛,我們未到站便得先走到下車的門前預備。另一個自覺經典的時刻,是當由機場拿行理到今次的住家,這是個要在平台轉電梯的屋苑,我們首件行理都未及放入去,電梯門便自動關上了,嘿嘿,在香港急促社會節奏的當兒,我們真是太慢了。
留港的二十多天,我們經歷了一個十號風球和五次黑雨,天氣有點不理想,但,這就是香港的夏天了吧。
整個旅程的感受有點多,稍後再慢慢整理。
這是送給親友的手信 |
由香港帶回家的東西和禮物很澎湃,零零碎碎有些未及入鏡 |